数据库原理及应用/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 - Softcover

倪春迪,殷晓伟

 
9787302404316: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/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

Synopsis

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/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》全面介绍了数据库系统基本原理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技术。全书共8章,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、关系数据库系统理论基础、关系代数和关系的规范化理论、SQLServer2012概述与安装、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、数据表的创建与管理、视图、索引以及备份与恢复等内容。本书主要是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而编写的,具有较强的实用性。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/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》内容循序渐进、深入浅出、概念清晰、结构合理,将数据库基本原理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并配有适量的例题和习题,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,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。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/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》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或数学、通信、电子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高职高专院校专科生的教材,也可作为计算机爱好者的自学用书。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/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规划教材》对应的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可以到网站下载。(2)数据的独立性不足文件系统中的数据虽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,但是由于数据文件只存储数据,由应用程序来确定数据的逻辑结构,设计数据的物理结构,一旦数据的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需要改变,则必须修改应用程序;或者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需要修改应用程序时,也将引起文件数据结构的改变。因此,数据与应用程序之间的逻辑独立性不强。另外,要想对现有的数据再增加一些新的应用会很困难,系统不容易扩充。(3)并发访问容易产生异常文件系统缺少对并发操作进行控制的机制,虽然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数据,但是由于并发的更新操作相互影响,容易导致数据的不一致。(4)数据的安全控制难以实现数据不是集中管理。在数据的结构、编码、表示格式、命名以及输出格式等方面不容易做到规范化、标准化,所以其安全性、完整性得不到可靠保证,而且文件系统难以实现对不同用户的不同访问权限的安全性约束。1.1.3数据库系统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末,磁盘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,具有数百兆容量和快速存取的磁盘陆续进入市场,为数据库技术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。数据管理技术进入数据库阶段的标志,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的3件大事:(1)1968年,美国IBM公司推出层次模型的IMS系统。(2)1969年10月,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会(c0DAsYL)的数据库任务组(DBTG)发表关于网状模型的DBTG报告(1971年通过)。(3)1970年,E.F.Codd连续发表论文,提出关系模型,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。20世纪70年代以来,数据库技术迅速发展,不断有新的产品投入运行。数据库系统克服了文件系统的缺陷,使数据管理变得更有效、更安全。数据库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方式具有以下特点:(1)数据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是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。数据库系统阶段采用复杂的数据模犁来表示数据结构。(2)数据共享性高、冗余度低、易扩充数据库系统从整体角度看待和描述数据,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个应用而是面向整个系统,因此,数据可以被多个用户、多个应用共享使用。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,节约存储空间,还能够避免数据之问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。所谓数据的不一致性是指同一数据不同拷贝的值不

"synopsis" may belong to another edition of this title.